碉堡遗迹遭破坏、抗战牌坊被侵占,检察机关开展“淞沪抗战遗迹保护专项监督”,提起公益诉讼推动全面整改。这是8月22日下午宝山区检察院召开的“宝卫戎光”涉军检察工作新闻发布会公布的典型案例之一。
“宝卫戎光”显身手
据介绍,该院高质效办理了包括大学生偷拍军港为境外窃密案等多起涉军案件,并以吴淞口军事设施周边治理为切入点,推动从“治罪”向“治理”转变,创新“检安军地协作新范式”,一体守护国防安全。相关实践于2024年入选最高检“检察机关依法维护国防利益、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典型案(事)例”,“宝卫戎光”文化品牌也应运而生。
在此基础上,该院依托淞沪抗战、上海解放等红色资源,结合属地部队多、军港设施密集的工作实际,将赓续红色血脉与涉军检察职能相融合,以“宝卫戎光”文化品牌为抓手,传承英烈精神,创新军地协作,保障军人合法权益,为强军兴国贡献检察力量。
“宝卫戎光”四字具有深刻含义:“宝”代表立足宝山,扎根红色沃土,彰显地方服务国家战略的定位;“卫”意为捍卫法治、守护正义,凸显检察机关维护国防与军人军属权益的使命;“戎”指聚焦涉军,强化军地协作,与部队、国安、国动办等单位共建“打防治”三位一体共治格局;“光”寓意传承荣光、赓续精神,形成“办案—教育—实践”一体化的英烈保护与军人权益宣传体系。
近年来,“宝卫戎光”品牌获评2025年上海检察机关“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优秀事例”,并参加宝山区级机关党工委年度重点党建项目展示。
用法治卫戍山河
在办理大学生偷拍军港等案件的基础上,宝山区检察院以吴淞口军事设施周边治理为突破口,与驻沪部队、国安局、国防动员办公室等单位开展党建共建、业务协作与理论研讨,形成《宝山区检安军地共护国防安全实施意见》《军检维护国家安全共建工作备忘录》等多项机制,并在“南京路上好八连”等部队设立“宝卫戎光”检察服务工作站,相关协作新模式获最高检典型事例认可。
以检心守护军魂
2024年6月,宝山区检察院通过自媒体线索发现区内多处碉堡遗迹保护不力。经初步调查,部分遗迹存在结构损坏、未定级遗迹灭失等问题,遂于7月19日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
为查明事实,该院联合上海军事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益心为公”志愿者开展“淞沪抗战遗迹保护专项监督”,通过无人机勘查、走访、文献查阅及座谈等方式,全面排查32个碉堡遗迹、3处纪念牌坊和5处抗战遗址。
调查发现,马桥纪念村牌坊被空调外机压占、晾晒铁丝缠绕,导致雕刻破损、排烟侵蚀;聚源桥村碉堡原有结构遭破坏、墙体开裂;另有5处碉堡遭雨水浸泡、废物侵占且缺乏警示标识;4处文物普查登录点碉堡已灭失,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
2024年8月5日,宝山区检察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等规定,向行政机关及相关街镇公开送达检察建议,要求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加强未定级遗迹保护,并及时申请将符合条件的遗迹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收到建议后,相关单位在全区开展淞沪抗战文物保护专项整治,实施环境整治、清除侵占物、设置围栏与标识、维修损坏部分,全面整改问题遗迹,并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全区抗战遗址开展起底式调查、认定和登记。至2024年10月18日,经“益心为公”志愿者评估,确认整改已全部到位。
针对部分碉堡属军事设施的情况,宝山区检察院与上海军事检察院、宝山区人民武装部会签《关于加强维护国防和军事利益、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和英烈保护协作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化联合巡查与线索移送,凝聚军地公益保护合力。同时,军地检察机关联合举办淞沪抗战遗迹专题调研座谈,与区文旅局推出红色研学线路,组织多方代表寻访历史遗迹、传承红色基因。
此外,该院还扎实办理了“中央军委特科谭忠余”烈士权益保护等案件,通过查找档案史料,推动烈士英名荣归故里。
办实事双拥为民
宝山连续九届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具有深厚的拥军传统。宝山区检察院在涉军刑事案件优先处置、提前介入的基础上,将保护范围拓展至英烈名誉、军人军属权益、退役军人司法救助等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领域,依法支持起诉获军人军属锦旗认可,通过专项监督推动30余家单位落实“军人优先”,并组建涉军案件“四大检察”融合履职协作组,办理相关案件42件。
下一步配资网股票配资,宝山区检察院将继续以“宝卫戎光”品牌建设为抓手,全面守护国防军事利益、革命英烈名誉与军人军属权益,在传承红色文脉、服务强军兴国中体现检察担当。
银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